差不多五六年前我去美国拜访过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我说这次全球化就是你们中国加进来以后把事搞砸了。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统一,表面上是产业结构问题,根本上却是经济发展问题。(姬文《市声》,1905年)。
比如,从1949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内,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都是由国家安排控制的,而且由于计划经济的短缺特性,国家需要优先发展工业制造业,金融业只是起着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其二,有攫取一种特权,售与外人,借以弁利者,如历年所举发之卖路卖矿案等类是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金融工具投机是近代中国经济的顽疾之一。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日本实体经济产生了广泛的消极影响。在他眼前,立刻浮现出他的四大敌人,尤其是金融界,扼住了他的咽喉。
有关实体经济(real economy)的表述至迟在19世纪中期的西方学术界就已经出现。自然不会出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现象。后来,股份制终于被肯定了,但又碰到了一个问题,有些老干部担忧国有企业改制后变成私有企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才走到正常的路上来。没有技术人员,就到城里去聘用已经退休的工人。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大学提出了另一种改革思路:中国学西德是走不通的,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第一个理由是,西德放开价格是对的,因为它是私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里不要控制它的价格,价格放开了,它根据市场的波动自己会找到规律,慢慢就改变了。
这就等于给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三块大石头,整个波浪就起来了。所谓放开价格,就是政府不要管价格,让它在市场上升升降降,经济自己有规律。
于是围绕学不学西德又开始了一场争论。这种情况下,包括我在内的经济学界,提出了两个办法:第一,增量先行。改革开放之初,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的?我们知道,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但中国行吗?哪一个国家能够帮助中国放开价格?没有。
进入 厉以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只有产权改革,才能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单位。存量暂缓,就是还有80亿暂不动,不影响大局。怎么改?这是摆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一个大问题,改革的重心转入城市、转入工业,这样中国才能变。
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改国有企业,怎么改 改革还没完,为什么还没完?因为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改国有企业。在会上我的第一句话就说: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
这样一来,中国的股份制就进入了二次革命阶段,就是给原来购买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处,然后就解放了那些原来不让上市的股东。改革开放之初,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 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学术界反复研究,最后认为是农村。
当时最时髦的方向是建筑材料,经济要发展,各地都想修房子。什么东西都抢购,整个经济就乱了。所以,改革从哪儿开始?就从这儿突破。这个消息传开后,有领导同志问我,你为什么提出不能放开价格?为什么提出必须走产权改革的道路?我当时的理由有三。这样一来,这个事情终于可以实行了。因为农村跟城市不同,无论经济怎么困难,票据能够给城市一些优惠,但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一旦粮食短缺就只有挨饿。
上市怎么补偿呢?按照市场规则来做,效果好的10配4,效果中等的10配3,效果差一点的10配2,这样一来这个难题总算解决了。这些还不够,还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设立了经济特区。
当初还有一个计划,价格调整要分开种类调,但价格调整的消息一出来就不是这样了,是卖的就抢。从这个时候开始,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除了种田,还养猪、养鸡、养鸭了,农贸市场一天比一天丰富了。
只放开价格,但整个体制没有变,内因起不了作用。老太太在街上听说要涨价了,就赶紧买一大包肥皂扛回去,怕涨价。
所以,农业承包制出现了,这是农村中最大的变化。中国是公有制社会,这决定了单纯的放开价格是没有用的,国有企业放开价格以后只会导致价格猛涨,却不能改变企业的地位。光有承包制不够,光有乡镇企业不够,必须有乡镇企业市场,这就在计划市场之外多了一个东西,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新路。价格只能是越涨越高,所以这样是不行的。
在经济特区里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香港在这里投资,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什么叫增量先行?比如这个国有企业有100亿的财产,增量先行就是先拿20亿出来上市、出卖。
通过放开价格,西德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农村人的生活也渐渐好转。
结果到了1988年,又回到了从前,暂不放开价格。1986年4月下旬,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开始了。
所以,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经过反复的试验,这就是我们经过的历史。中国经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但后来因为政治形势发生变化,试点停止了,又回到放开价格的主张上。放开价格不能试点,消息一出来,物价猛涨。
在计划经济之外,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产生了。改革之路充满波折,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 大概到了1986年下半年,中央决定试试股份制,在一些企业做试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在哪里?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听从农民的意见,农民希望做什么就尊重他们的意愿。第二个理由是,西德搞价格改革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放开价格后,物价上涨、粮食短缺,都可以通过进口来帮助它,使经济稳定下来。
乡镇企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从砖瓦到各式设备乃至一些小五金。就这样,乡镇企业市场慢慢也起来了,农民有了自己投资的地方,经济就开始发生变化了。